学习内经知要阴阳篇的一些体会,内经阴阳学说思维导图

由:admin 发布于:2024-08-15 分类:感悟评价 阅读:24 评论:0

内经知要内容简介

《内经知要》是一部由明代学者李中梓辑注的著作,分为两卷。第一卷包含了五个关键部分:道生理论、阴阳学说、色诊、脉诊以及藏象理论。这些篇章系统地整理了《内经》中的核心原文,并进行了详尽的分类与注释。其内容精选,深入浅出,集中概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要义。

下卷则聚焦于经络理论、治疗原则以及疾病的认知,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深入的理论指导。作者将《内经》的精华部分进行了节录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注释简洁明了,便于理解和应用。因此,《内经知要》因其内容精炼且分类清晰,被众多研究《内经》的专家和学者广泛赞誉,是中医临床学习和研究的必备参考书之一。

《内经知要》是一部由明朝末期著名医者李中梓精心编纂并详细注解的医学经典著作,全书共分两卷,内容丰富,涵盖了八个主要类别: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这本书因其分类清晰、系统精炼、文字简练而含义深邃,自出版以来就备受医学界推崇,一直被视为研习《内经》的首选读物。

李中梓的代表作有《内经知要》,此书深入浅出地解析《内经》要义,让中医经典更加亲民。

作为亡佚的第七卷内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黄帝内经素问》由原来的九卷,扩充到二十四卷。从此《黄帝内经素问》一书流布日广。

其中,《内经知要》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这本书以其深入浅出的论述,帮助广大读者理解中医经典《内经》的核心要义。此外,《医宗必读》、《本草通玄》、《伤寒括要》等书,同样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医学知识传递给读者,使医学知识不再遥不可及。

在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别论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三阳(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阴阳失衡与疾病 阴阳失衡会导致各种疾病,如阴虚阳搏导致崩漏,阴阳虚会导致肠僻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

揭示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别论/ 黄帝内经,这部古老的医学经典,深入剖析了生命与自然的奥秘。其中,阴阳别论阐述了四季与人体经脉的紧密关系,以及脉象与疾病生死的微妙联系。春脉如弦,象征生机勃发的春阳;夏脉洪大,象征旺盛的夏日阳气;秋脉轻浮,秋风送爽的象征;冬脉沉稳,如大地收藏的阴冷。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的阴阳别论,为我们揭示了生命之谜,教导我们如何通过把握阴阳变化,洞察疾病,把握治疗时机,从而维护和拯救生命。这是一部深邃而富有智慧的医学经典,值得我们仔细研读与实践。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脉率61,中医脉象为“迟脉”。《内经》和《内难》都曰:迟则在脏,数则在腑,就是因为气机升达不足,偏于阴位,所以敛藏有余,导致这种脉动迟缓的现象,夜深人静之际,脉率为60是属正常的。

阴阳别论介绍:阴阳,本篇系指脉象而言。别,另外、特殊的意思。由于本篇所论脉之阴阳,侧重于其在三阴三阳经病证诊断方面的意义,与他篇所说的阴阳含义有所不同,故名《阴阳别论》。正如明·吴昆《素问吴注》云:“此篇言阴阳与常论不同,自是一家议论,故曰别论。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内经知要内容简介

他的学术主张博采众长,不偏不倚,坚守学术规范,又勇于创新。李中梓的学术成就显著,门生众多,弟子包括沈朗仲、马元仪、尤在泾等,形成了著名的士材学派。他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著述颇丰,如《内经知要》、《医宗必读》、《本草通玄》等,这些著作至今仍被后人推崇,对中医发展影响深远。

同时还可参考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以及汪机的《读素问钞》。读完《黄帝内经》,紧接着就读《难经》,这本书是就《黄帝内经》的几个问题进行问难。问题比较简单,读起来也不难,很薄,一两个月就可以读完。可以配合读滑寿的《难经本义》。中药是临床医生的手中利剑,必要精通。

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

相关阅读

评论

精彩评论
二维码